刘俊杰为在押人员测量血压。
刘俊杰身形瘦弱,既是监管民警,又是医生,拥有双重身份的他入警不久就承担起整个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巡诊工作。17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市第一看守所的监管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如今基本实现在押人员看病不出所。他在为在押人员治病的同时“疗心”感化,让在押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刚上岗就成为顶梁柱
2005年,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刘俊杰考入公安队伍,被分配到厦门市第一看守所当监管医生。当时,第一看守所监管医生非常紧缺,所以,刘俊杰刚入警就成了看守所医务室的顶梁柱。
“当时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刚毕业缺乏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在押人员安全,我一个月就瘦了10斤。”刘俊杰坦言。他顶住压力,一边向前辈学习请教,一边翻阅大量的医学书籍,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一天凌晨,一名在押人员突然腹痛,被管教民警送到医务室。刘俊杰通过仔细诊断,初步判断这名在押人员可能是因为结石导致腹痛。刘俊杰一夜未睡,寸步不离守在这名在押人员身旁。后来,这名在押人员被转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诊是肾结石,也验证了刘俊杰的判断。
用耐心细心赢得信任
刚入警的那几年,刘俊杰医生、护士一肩挑,打针、包扎等护理知识都是他自学掌握的。直到2009年,厦门市第一看守所与社会医院联动,专业医生和护士驻点,刘俊杰的工作压力才有所缓解。但他没有因此放松,而是更加用心学习医学知识。医生轮番驻点,他就跟着学习全科医学知识。
刘俊杰是医生,更是监管民警,他以自己的方式感化在押人员。他说,在押人员大多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所以他对患病的在押人员十分细心、耐心,他的这份关心让很多在押人员备受感动。
26岁的在押人员康某因盗窃入所,一次突发心脏骤停,刘俊杰紧急为康某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康某告诉同监室在押人员,他的命是刘俊杰救回来的,他要好好改造报答这份恩情。康某出所后改过自新,回老家找了一份工作,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
收押前置提高效率
2013年以前,厦门市第一看守所的医疗室都只有刘俊杰一人,高峰时他要为百余名患病的在押人员巡诊。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他还要增加巡诊的频次。如今,刘俊杰管理的医务室已经有7名监管医生,也引进了不少大型医疗设备,基本可以实现看病不出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俊杰带领战友组建核酸检测队伍。炎热的夏季,他们每日穿着防护服巡诊,一圈下来防护服湿透、手皮泡白是常态。他和战友们为监所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不仅保障了在押人员的正常医治,也保证了监所民警和在押人员零感染。
为了让办案民警少跑路,刘俊杰提出了“收押前置”工作机制。在押人员进所前,刘俊杰就针对在押人员的基础病“开单”检查,让医院提前安排好体检项目,为办案单位节省了大量时间,最大限度消除看押风险。
为了保障在押人员权益,刘俊杰还为患病的在押人员建立“一人一档”,根据诊治情况形成闭环,对于一些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工作多年始终尽心尽责
从警17年来,刘俊杰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对于上百名患病的在押人员,他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有差错。即使在家休息,他的电话也经常响个不停。
刘俊杰说,他的工作高压也高危。有一次,他在给一名感染艾滋病毒的在押人员抽血时,针头不慎扎到自己,导致职业暴露。直到两次检查确认未感染,他才舒了一口气。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刘俊杰的抵抗力变弱,曾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但康复后他马上又回到岗位。工作认真负责的他不仅让同事敬佩,也收获了在押人员的信任。
人物简介▲▲▲
刘俊杰,现任福建省厦门市第一看守所四中队中队长。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并荣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先进个人等称号。
人物特点▲▲▲
严谨敬业,医者仁心,忠诚奉献。
人物心声▲▲▲
藏蓝为警是正义与维护,白衣为医是生命与延续。
大众点评▲▲▲
刘俊杰坚守监所医务岗位,呵护生命健康,救赎迷失灵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厦门市第一看守所民警 程超颖
刘俊杰始终奋战在监所医疗一线,担监管之责、行仁医之术,他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医者仁心、忘我投入,不仅感动了每一个同事,也感动了在押人员。
——厦门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政工纪检室主任 王韶虹
刘俊杰自律守规、真诚待人,工作不推、荣誉不争。
——厦门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 王敏杰